保持清醒头脑 远离上当受骗

时间:2010-01-29

目前,校园侵财案件作案方式之一是诈骗。它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作案目标,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用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获取数额较大财物行为。诈骗案件发生后,给学生经济和心身造成沉重打击,希望大学生树立防范意识,认清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,以防止上当受骗。

一、行骗花招面面观

1.以交朋友行骗。许多诈骗分子常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系,套近乎,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,或表现十分慷概以朋友相称。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,因此有时轻易相信陌生人,相信网友,相信一见钟情,而且轻率地向陌生人谈起自己或者亲属、朋友、同学的有关情况,还有的把陌生人或网友带到学校、宿舍,甚至留宿,结果不但自己上当受骗,还连累他人。

2.以悲情求助行骗。许多诈骗分子以弱者身份求得大学生同情进行诈骗。或自称家有急事,急需现金,被迫低价出让、抵押祖传“宝物”,同伙适时以旁人身份出现,帮助鉴别真伪,并表示愿意购买,但无现金,唆使学生购买 “宝物”或与受其共同出资购买,而“宝物”实为镀铜金属块冒充的金条、元宝、金佛等;或自称为某名校的学生和大公司职员,路过此地行李及现金被人偷走或银行卡被取款机吞噬,找学生借IC卡或手机假打电话向家人、朋友求救而骗取学生信任,趁机借钱吃饭、住宿、买飞机票等,然后借机溜之大吉。

3.以利益引诱行骗。一些诈骗分子以学生急于就业、勤工助学或贪图便宜的心理行骗。他们或以招聘为名,设置骗局,骗取学生介绍费、押金、报名费等;或以借贷为名,高利返回为诱,使学生上当;或以次充好,以假首饰、假邮票、假手机、假MP3、假手提、假录音机等电器、科技产品冒充真物,骗取学生购买;或以能帮忙出国等借口,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;或以中奖等虚假短信息,称邮寄费代缴个人所得税为由,骗取学生钱财;或将包丢在学生前或后,将仅是表面一张为真人民币的一捆假币给学生看,称“见者有份”与学生共同分摊,诱使其上当,然后实施诈骗。

4.以突发情况行骗。由于一些学生不注意保密自己和家人的通讯工具、住址,让骗子掌握后,假冒医务人员或警察打电话给学生家人,以学生出车祸、突发重病住院急需用钱治疗等为由,要求家属往指定储蓄卡里汇款,或约定地点让家属把钱带来交给他,借机溜走。

二、上当原因的分析

1.同情心。大学生思想单纯,心地善良,容易动恻隐、怜悯之心。遇人求助,不思辨别,倾其所有,帮助他人,但往往忽视了一些好吃懒作之人趁机作案,骗取财物。

2.义气心。大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,又喜交朋友,想扩大社会交往,往往感情用事,轻信花言巧语,对熟悉的、不熟悉的、高尚的、低级的都以诚相信,掏心掏肺交往,以兄弟相称,有求必应,受其摆布,不设防范将自己和家人的信息告知他人,让心怀叵测之人有机可趁。

3.贪利心。少数大学生人生观、价值观不端正,只想享受人生,不劳而获,贪图便宜,财迷心窍;贪图虚荣,丧失理智;贪小便宜,急功近利;有“高攀门弟”心理,有“崇洋媚外”思想,这些弱点容易麻痹心理,被人诈骗。

4.关爱心。大学生思想活跃,精力充沛,助人为乐,有一颗关爱之心、奉献之心,总想为社会尽点责,为家人分点忧,为朋友解点困,但缺乏辨别能力,处事不周全,容易冲动,在复杂的社会上往往被一些不良用心之人利用,上当受骗。

三、谨防受骗的对策

1.与人交往要慎重。作为大学生,在各种交往活动中必须把握交流的尺度,克服一些主观、盲目的心理感觉,避免以貌取人,感情用事。交友最基本的原则有两条:一是择其善者而从之,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志同道合、高尚的道德情操基础上,是真诚的感情交流而不是简单的利益关系,要学会了解、理解和谅解;二是严格做到四戒,即戒交低级不流之辈,戒交挥金如土之流;戒交吃喝嫖赌之徒,戒交游手好闲之人。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,不能一是朋友,都是朋友,对于“初相识的朋友”,特别是网友,不要轻易“掏心窝子”,要观其言,查其色,辨其行,防止上当受骗。

2.不贪小利迷心智。作为大学生,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,时刻加强自身品德、情操的陶冶,自觉拒绝金钱、名利的诱惑,不贪私利,不图虚荣,要牢记“无功不受禄”、“没有免费的宴席”、“天上不会掉下馅饼”等信念。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,这样才能防止或减少被骗。

3.调查清楚再决定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习法律法规,掌握一些防骗的基本知识及技能,善于辨别真假,如勤工俭学、应聘择业和出国留学的问题,对上门以学校或老师的名义推销商品,对通过网上购物,对以同学、朋友、亲属因困求救名义等,都要向直接人或单位多方打听,问清原因,核实情况,必要时登门考察,或向老师和同学、组织报告,大家商量后才作决定,不要随便将自己和亲属、朋友的基本情况和手机信息告诉他人,不要轻易将钱物拱手交给他人,防止犯罪分子诈骗得逞。

4.不和生人套近乎。社会虽是美好的,但也是多样和复杂的,作为大学生不要轻易与陌生人交朋友,与其套近乎,接受小恩小惠,不能单凭对方的言谈举止、仪表风度、衣着打扮等第一印象即“首因效应”妄下判断,轻信他人;不能只认头衔,只认名气,而不辨真假,被表面现象所蒙敝。不要轻信所谓受困的大学生或公司职员,不要轻易向不了解的人提供帮助,不要乱吃陌生人的食物、香烟或饮料,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或网友约会,绝对不要把信用卡、现金和其它贵重物品供给不熟悉的人,同学之间相互沟通,互相帮助,减少上当受骗。

诈骗犯罪分子作案总是心虚的,仔细观察,终会发现破绽,对过于热情、过于纠缠、花言巧语的人要特别注意,如果师生们发现对方有疑点,要冷静对待,巧妙周旋,及时报案,配合调查,追缴被骗财物,打击违法犯罪行为。

同栏目信息